-
经神舟搭载的杭椒、黄瓜等太空种子,在武穴四小刘主校区落地生根。这批经历宇宙射线洗礼的基因样本,成为乡村学子探索生命科学的实践载体,于星火种植园续写“天地共育”新篇章。
破土开荒里的劳动密码
当北斗卫星掠过武穴上空时,山坳里的师生正以最原始的方式迎接这批“星际来客”。刘主校区星火种植基地的土壤正经历第四次深度改良。班主任张吕舜徽、王军华、胡可、甘宝琴带领3-6年级学生,将板结的土块逐一敲碎。学生们弓腰挥臂的动作里透着庄重——这些混合塘泥的土壤,即将托举起来自宇宙的基因奇迹。“每敲碎一块硬土,就像为太空种子扫清障碍。”五年级学生李英睿抹着汗珠说道。育苗实验中的科学启蒙
夯实的土地尚存余温,师生们已转战教室育苗工坊。在三年级教室临时改造的育苗工坊里,张吕舜徽老师正演示“纸碗育苗法”。按照《湖北省科协太空种子种植指导手册》要求,学生们将营养土放置纸碗中,每只纸碗被赋予双重使命:左侧播下来自太空种子,右侧植入普通种子,形成200组对照实验单元。当太空杭椒种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吸水膨胀时,学生田子墨在观察日志中写下:“它们像饥渴的宇航员,用0.3mm的胚根刺破种皮,比普通种子提前16小时萌发。”银龄智慧的技艺传承
幼苗在纸碗中蓄势待发,银龄教师的锄头已为它们划出生长坐标。“银龄计划”教师李金星蹲在田垄旁,指导学生为每株幼苗制作“原土护根球”:“塘泥和营养土要裹成鸡蛋大小,轻轻放进坑里,就像给太空种子穿降落伞。”
学生们手持米尺,在700平方米基地内精准定位400个移栽点。六年级的李慧发现:“带土移栽的幼苗,叶子比直接种的绿得更快!”另一位“银龄计划”老师雷存高带领学生在为豇豆、黄瓜搭架子。四年级的李颖兴奋道:“我们搭的黄瓜架像星际通道,缝隙刚好漏下阳光雨露!”学校计划在星火种植基地构建三层生态矩阵:东区栽种太空种子,西区种植普通品种,中间百棵麒麟西瓜苗构成生态缓冲带。这场跨越星际的种植,不仅是种子的太空记忆在地球上的延续,也是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尚美教育在刘主校区的生动实践,更是乡村教育突围的刻度。来源:通讯员张吕舜徽举报
